热门搜索:
孙思邈(约公元581年—公元682年),京兆华原(今陕西耀县)人。他自幼体弱多病,为请医治病,几乎耗尽家产。这使他深感疾病对人的危害之重,萌发了立志从医的愿望。他天资聪敏,7岁时就能日诵千言,20岁已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。唐代科举盛行,士族的子弟和寒门庶族的儒生都看重科举成名,并不以医学为意。孙思邈却不然,他热爱医学,不以医学为贱业,并且博阅群书,勤学苦练,从青少年时代就立志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医药事业,决心为解除人们的痛苦而斗争。为了献身于医药事业,他拒绝了隋文帝给他的国子博士的官职;唐王朝建立后,他又谢绝了唐太宗授给他的爵位,唐高宗拜他为谏议大夫,他也不受。他不存个人名利之想,而以人民疾苦为重,他为行医采药,足迹遍四方,他为人民治病,人民也用无比丰富的医药知识把他培养成一位的医药学家。他对当时儒士书生专意科举成名而贱视行医救人的风尚十分不满,以为“朝野士庶,咸耻医术之名,多教子弟诵短文,构小策,以求出身之道。医治之术阙而弗论,吁可怪也。”他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批评当时重科举求功名而轻医术的风气,说明他把医学当作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来认识。他的眼光远当时的市俗之辈,他不随波逐流,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做下去,使他的事业获得了成功。